查看: 3672|回复: 0

大燕郊,小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9 22: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郊开发区管委会官网的“地址”一项里,赫然写着“北京东燕郊”。住在燕郊的新移民们,早已经习惯于此。这里有72万人口,其中适龄工作人口,有87%在北京工作,车辆有94%是北京拍照,而他们的医保、社保乃至档案,都在北京。连接燕郊与北京的交通工具则是北京公交集团运营的8字开头的公交车。作为首都名副其实的卫星城,燕郊早已把自己当做北京的一部分。
0&wxfrom=5.jpg
班在北京,居住在燕郊,很多人把燕郊称作 “睡城”,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国际城市的卫星城都曾经历过睡城、卧城、到新城的进化。
燕郊很早就借势京津冀一体化,只不过当时的提法叫“环渤海经济圈”。燕郊的人口从1992年建区之初的2.3万人,激增至目前的72万人;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亿元。燕郊除了作为北京区划外的卫星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它是继江苏昆山之后第二个由县级市管辖的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最初的远期规划占地面积为80平方公里 (目前建成区大约50平方公里),未来形成“西有中关村,东有燕郊城”的两大科技城并立之势。


在此之前,北京通过行政力量建设的北京5大重点卫星城,即良乡、通州、顺义、昌平、黄村的发展几乎都失败了。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 是卫星城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有效吸引市区人口,缓解市区人口压力
  • 是各个卫星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充分发挥卫星城的功能,提高卫星城的吸引能力,就要加强对卫星城的规划和管理,解决交通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两个以房地产先行的区域,却依靠市场的力量,成为北京卫星城的典范。这就是被称作睡城的 天通苑及周边地区和燕郊。

燕郊人当然知道居住与工作地合一才是理想的模式,但无奈受制于北京和河北的经济协同水平,燕郊区内的65万人口依然有大多数每天奔赴在北京与河北之间。

际上,燕郊在1999年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时候,其产业发展就开始集中到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这里历史最悠久的IT制造企业,汉王制造有限公司在1998年入驻燕郊,随后通讯巨头中兴也以高科技企业身份入驻。
2009年,随着一批高端科技园区进入,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引进,燕郊的产业优势逐渐显现。一位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入驻该园区的106家企业全都是科技型企业,并且有很多是从中关村搬迁来的。”
不过,从目前燕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看,与固安、大厂等其他很多承接北京工业转移的河北城市相比,燕郊更多还是分流了北京的人口,所谓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很多人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双城”生活,燕郊因此被称作“睡城”。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国际城市的卫星城都曾经历过睡城、卧城、到新城的进化
“燕郊的‘睡城’性质是一个阶段性产物,也是当前北京周边卫星城在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在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看来,一个卫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没有今天的‘睡城’就没有明天的新城”。
在此之前,通州被称为“睡城”,但通州现在正努力摘掉“睡城”的帽子,副中心正在逐渐落地,大型商业和副CBD的规划已经有了起色,今天的通州可能就是未来的燕郊。
造成燕郊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是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包括互联网、人才等支撑不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系。
为此,燕郊正在寻求解决之道。逐渐降低房地产的比重,加大各种产业的引进力度,包括发展三产、休闲、度假,将来南部是健康休闲城,北部是科学城,以产业为主的放在北部,休闲健康放在南部。
燕郊面临的另一个尴尬是,原有市政配套难以满足日新月益的现代化发展速度,由此产生了交通、治安、教育、医疗等问题。现在的燕郊,人口密度已经超过北京的两倍。由于集聚速度过快,燕郊在承接北京溢出人口红利的同时,也承接了本不该在卫星城存在的“城市病”。
事实上,推动这种发展的根本力量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倾斜,也并非北京的有意为之,更多一种“无心插柳”的结果。

现在的燕郊,虽然已经储备了巨大的人口规模,但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在燕郊本地一所大学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选择去北京工作,全班只有1人留在了燕郊就业。

事实上,燕郊的问题,也是北京的问题,更是河北的问题,也是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难题。无论是北京的功能“瘦身”亦或天津借一体化迎接新十年战略红利,都已讨论多年。而河北,此刻正经历着“壮士断腕”的切肤之痛,并惴惴不安地担心着此后的并发症。
去年,河北制订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产能削减目标,原因有二: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缓解产能过剩,补上结构调整的欠账。更重要的是,当雾霾侵袭多半个中国城市尤其时北京时,舆论大哗,这个以高污染、高耗能起家的工业大省一时间被千夫所指。治霾不再仅关涉区域环境,而上升到政治。

然而,最严厉的计划也往往带来最直接的创伤。钢铁、水泥、煤炭、玻璃,多箭齐发直指高污染产业——同时也是河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于是,让本地人最担心的是,大幅度产能缩减所带来的经济和就业岗位损失将把河北甩向何方?显然,这个传统工业大省已经走上了调结构与保饭碗的钢丝绳。而2014年,是这根钢丝的起点。

河北怎么办?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关乎7000万人的区域问题,也是一个寄托着当前中国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平稳增长的国家问题。因此,解决破解河北之困此时格外需要站在河北之外来观察。

从这个背景来看,今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京津冀三地座谈会就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通过中央层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找寻一条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之路。而河北,可藉此缓解甚至弥补“断腕”带来的损失。

人们有理由相信,有了顶层设计的京津冀一体化将为河北描绘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未来。

当然,希望虽大,道阻且长。未来的河北调整之后重获新生亦或经济硬着陆、民生衰退尚不能下定论。未来的京津冀三地实现区域联动、共生共荣亦或依旧各自为政也难以判断。而未来的环渤海城市群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还是不痛不痒的生长同样有待观察。

有了这样的疑问,就是时候该重新系统地审视河北的过往、当下与未来了。这片18.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与插入其腹中的两座中国特大型城市发生过怎样的纠葛,自身在独立发展与借力京津中又为何犹疑不定。更需思考的是,虽有了国家战略的支撑,河北是否有消化红利的能力?

一个纠结的河北发展转型故事,同样也是一个纠结的中国发展转型故事。而北京和燕郊的融合,也将会缔造一段新的传奇。

关于燕郊新移民:
在漂泊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新移民。
燕郊新移民,为一群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而加入到这个城市的生长进程当中的中产家庭服务。
致力于吸引最优秀的城市精英移民燕郊,建设燕郊本土意识与自我认同感,帮助新移民完善本地社交关系,融入本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首尔甜城业主论坛 ( 京ICP备2022008104号-1 )

GMT+8, 2024-5-4 05:29 , Processed in 0.0409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shouertiancheng! Licensed

© 2014-2023 shouertiancheng.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